福建选调生考试网提供2018福建选调生考试复习资料,包括2018福建选调生考试报名时间/入口、选调生考试条件、选调生考试科目、选调生考试面试、选调生考试培训辅导等信息。
热点背景
“碌碌无为红茶”“浪费生命绿茶”“前男友过得比我好果茶”……这份惊世骇俗的菜单,不是网上臆想,而是近期升为“网红”的“丧茶文化”。据报道,“丧茶”拓展的野路子已从网上蔓延至实体店,在西南多个地市当街露脸。
什么是“丧文化”?提到这个网络热词,不少人可能是一头雾水,但是发在微信上的“马面人身”“悲伤蛙”“长腿咸鱼”等沮丧图像,大家其实并不陌生。这些似乎见怪不怪甚至有几分冷幽默的文化符号,一段时间以来在年轻网民中快速感染、加速扩散,有时代表个体无奈的情绪,更多凸显群体极端、消极、绝望的心态,很值得关切与讨论。
综合分析
[丧文化起源]
年轻人无疑是“丧文化”的主要部落,因为这个游离于主流形态的“少数派”,着实是需要一些新兴物语来打底。以二次元传播、无厘头消解为先锋,加上“谁的青春不迷茫”的无病呻吟,无法断奶于长辈的依赖,在一波接着一波的视听混淆、压力传导之后,“丧文化”渐成气候,甚至成了个别年轻人标榜的一个性格符号。“丧文化”的最大特征,就是自我放逐,并认为以个人能力难以改变周边环境,继而以投降的姿态出现。和“夫唯不争”的实力低调相比,“丧文化”附体的年轻群体,在不知不觉中以冷水煮蛙的方式褪去自己和这个社会的有机联系。
追根溯源,种种“丧文化”的动画形象大多来自紧邻的岛国“丧剧”,还有当年欧美文学《麦田里的守望者》折射出的“迷惘一代”。而这种来自异域的“丧文化”已被证实与畸高不下的犯罪率、自杀率密切相关。这种“精神鸦片”在一时麻醉年轻人的同时,还一步步诱惑他们偏离正常生活与工作轨道,于日渐颓废中空耗岁月、沉沦没落,极少数则选择了极端惨烈的方式终结“丧”的无限痛楚。
[兴起的原因]
一是“丧文化”遭遇“快车道”。最近这些年,中国的社会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这些毫无疑问带来了更多的成长机会和展示平台。与此同时,生活在高速运转的节奏中,社会转型、职业规划、住房问题、医疗卫生、人际交往,个体的生存面临站稳脚跟和重新定位的问题:在历史与现实的急湍洪流中如何寻找个体的存在感和安全感?内生的焦虑和涌动的不安需要合适的方式来表达和排解,需要在解构和嬉笑怒骂之间缓解释放压力,“丧文化”的流行恰好契合了青年群体抒发孤独感和无力感的现实需要。
二是“丧文化”遭遇“新青年”。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际遇,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特质。通过“丧文化”的典型话语表达来看,内容主要是自黑自嘲和自我批判,这其实也是一种自我减压的方式。如今的95后和00后同样有自己的语言空间和话语表达方式,不惮于向世界坦露自己的脆弱和无力。与其在困难和问题面前“好面子”“喝鸡汤”勉力支撑,不妨换个思路直抒胸臆和直面现实。另外,从积极的角度来看,直面现实甚至对困难准备得充分一点,可以少很多虚妄的幻想,可以更加实际和认真地应对未来。
三是“丧文化”遭遇“微时代”。“丧文化”肯定不是今天才有,也肯定不是在某个社会环境独特地存在,不过能够成为一种流行现象,不得不归功于这个以解构和碎片化为主要特征的微时代。从“丧文化”的传播方式和内容来说,有冷笑话,也有黑色幽默,有长文解构,更有微言微语,有动图表情,也有语录图片,这些多元的手法和呈现方式为新媒体时代传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
[正确看待丧文化现象]
一是顺其自然,不必过分解读。在有些人看来,“丧文化”不啻于洪水猛兽,甚至认为是“危害年轻人身心健康的精神鸦片”。其实“丧文化”这个说法本身就是标签化的一种,给一种现象拟定一个名字,然后再用一个名字来评判很多现象。任何一个时代,总有主流和支流,总有主干和支干,简单的调查采访和社会观察会让我们认识到这种现象更多只是语言表达,不是行为取向,只是部分青年的选择,不是多数青年的认同。因此,面对“丧文化”是否要进行严肃审判值得商榷,是否可以称之为一种文化也是见仁见智。当年“杀马特”文化流行让很多人莫名惊诧,“火星文”现象流行让人出离愤怒。但是事实证明,青年绝不是“垮掉的一代”。流行文化和大众文化的规律还告诉我们,青年人会因为好玩而加入“小确丧”的传播阵营,往往也会因为这种方式的过气和俗套而转身离开。
二是因势利导,把脉青年需求。任何一种现象的流行都一定隐含着多种角度的解读,承载多方面的信息。从“丧文化”流行的趋势中我们应该得到一些启发,比如在语言传递方式和表达艺术上,青年不喜欢一板一眼的表达和说教,喜欢出乎意料,喜欢与众不同,喜欢灵动活泼,这就要求我们要丰富表达手段,创新交流方式,要更加适合青年品位和语言表达习惯。比如在人生规划上,既然青年已经通过“丧文化”的方式传递了对这个时代的焦虑和紧张,这就要求我们要围绕青年成长,做好青年服务,尊重教育规律和生命规律,更好地体察青年需求,多多因势利导,做青年的知心人和陪伴者。
[影响与启示]
言为心声,语言为人所用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使用者的思想和情绪。这种消极的解构的话语在大家的相互比拼相互调侃中,也相互影响着每一个人。
长期在这样的话语里生活浸润,不免会沾染消极的情绪,从而影响到对待生活、周边的态度,对于个人的成长以及社群的和谐,都有极大的危害。
从价值的角度来说,青年人朝气蓬勃,有理想有智慧有力量,是全社会最富有活力、最具有创造性的群体,就应该趁年轻胸怀理想、志存高远,自觉加强学习、自觉奉献青春,敢爱敢拼,敢试敢为,与颓废的生活方式绝缘。
从语言的角度来说,青年人率真幽默,憧憬浪漫与美丽,更应在诗歌中汲取素材,从名著中获得养分,爆发青年人所独有的语言创新的“洪荒之力”,创造符合时代、符合自身特点的青年用语。
参考对策
华政教育总结如下措施:
第一,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小就要鼓励他们培养兴趣爱好,多实践多尝试,感知生活的乐趣,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挫折和困苦。
第二,学校树人为先,是年轻人思想观念形成的摇篮。若学校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外团队合作,感知自然天地,感知友情亲情,付出努力和辛劳的实践活动;为学生开设更多的心理疏解、辅导的课程,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防止他们走弯路;为学生的日常生活排忧解难,在关键时刻为他们送去指导和帮助,舒缓其压力,才能有效防止“丧文化”在青年一代身上滋生蔓延。
第三,青年要坚定信念,用拼搏精神捍卫青春。
“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身”。抛却“丧文化”的自我调侃,奋斗才是当代青年更笃定的信念,坚守理想才是青春应有的姿态。这是一个一切付出和努力都会得到回报的社会,只要脚踏实地放手去做,专注而不死板,创新而不妄想,努力过后,定会有出彩青春作为回报。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福建选调村官考试(fjhzgwy),可以第一时间获取更多备考资料、免费视频课程哦。